凯发一触即发(中国区)官方网站凯发一触即发

生态环境部:环保市场正加速释放,2019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大约是1.78万亿元

发布时间:2020.09.14 09:33:05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导语: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研究成果汇报,部署加强大气污染科学防治,促进绿色发展。9月11日,国新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请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领域首席科学家柴发合介绍科技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有关情况。


  •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大气污染等突出问题要系统分析、综合施策,要加强大气重污染成因研究和治理科技攻关。2017年4月26号,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设立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由生态环境部牵头,会同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中科院、气象局等部门和单位,集中优秀科研团队,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成因、重点行业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术、居民健康防护等难题开展集中攻坚,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 工作 多部门协作、中央和地方相结合、多学科交叉集中攻关 
      攻关项目自实施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强化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组织295家科研单位、20名院士在内的2903名大气环境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组成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形成多部门协作、中央和地方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的集中攻关模式;向区域“2+26”城市派出了28个“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推动形成了“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边反馈、边完善”的新型科研工作机制;建成数据共享与管理平台,打破数字共享难题。
      经过3年的努力,攻关项目在成因机理、影响评估、预测预报、决策支撑、精准治理方面实现了一批关键技术的突破,弄清了区域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形成了广泛的科学共识,精准识别了区域污染排放特征和重点问题,提出了深化大气污染工作防治的方案建议。

  • 成果 六方面科技突破和研究成果 
       经过三年的努力,2900多名科技工作者团结奋战,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科技突破和研究成果。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是通过大规模的科学观测和实验研究,采取多技术融合方式,从污染物的排放、化学转化、气象条件、污染传输等四个方面,弄清了区域大气重污染成因和来源,并且形成了广泛的科学共识。
      二是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空天地综合立体观测网和数据共享平台,建立了完备的区域PM2.5综合源解析的方法体系,形成了重污染过程的精细化、定量化的动态解析能力。
      三是建立了区域和城市高时空分辨率的排放清单,摸清了区域污染物排放现状,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精准识别了区域“2+26”城市和重点行业的关键问题,形成了重点行业和城市关键问题识别与精准治理的技术体系。
      四是建立了“预测预报—会商分析—预警应急—跟踪评估”全过程的重污染天气应对技术体系,提出差异化的应急管控技术方案,全面支撑区域应急联动和差异化管控,有力支撑了应急减排效益最大化。
      五是建立了以PM2.5目标浓度为约束的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算法,开发了大气污染防治科学决策的技术支持平台,提出了区域中长期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议。
      六是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了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健康影响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健康效益。
      攻关项目有力支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和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的编制和实施。与2016年相比,2019年“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22%,重污染天数减少了40%,北京市PM2.5浓度由2016年的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的4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由34天下降到了4天。公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同时攻关项目还极大促进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和绿色发展。去年“2+26”城市GDP达到了14.2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17.2%,可以说一方面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一方面经济在继续快速发展,从环境的角度也体现了区域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绩,实现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回应关切

  • 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生态环境部如何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答:绿色节能环保产业是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也是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力度持续加大,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也在加速释放,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我国目前的环保产业,有三个特点:

      一是环保产业的规模在逐步发展壮大。根据测算,去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大约是1.78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了11.3%,远高于同期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其中环境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大约是1.12万亿元,同比增长23.2%,这个增长速度更快。2019年列入统计的11229家企业,环保产业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了9864亿元,同比增长13.5%,从业人员数量近70万人。
      二是环境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我们国家环保产业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快速缩小,一些技术和产品可以基本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燃煤锅炉、工业炉窑电除尘、布袋除尘等部分产品和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根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的调查,去年3535家重点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达到了158亿元。
      三是环境服务模式在不断创新。第三方治理、环境绩效服务、环境金融等服务业态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互联网+”的模式、PPP模式、生态环境导向的开放模式等,在环境治理领域得到了创新和应用。

  • 针对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工作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资金引导。
      二是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拓宽环保产业的市场。
      三是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财税、价格、金融、贸易等优惠扶持政策,积极支持环保企业的发展。
      四是积极开展环境服务模式的创新,提升环境服务的水平。
      五是夯实工作基础,推进环保产业的统计、调查、政策评估工作,及时掌握环保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攻关项目向“2+26”城市派驻专家工作组,实施“一市一策”的驻点跟踪研究机制,是这次大气攻关项目的一个创新。主要是解决三方面问题。

      一是要打通科研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解决我们经常遇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也就是说科学家有成果出来了,但是到实际场景中应用还差“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二是要帮助各个城市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的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解决方案,这还是有相当的技术含量,把专家们派下去,接近问题的一线,可以帮助地方针对每一个城市自己不同的区位特点、产业特点、污染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污染治理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各城市治理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
      三是要帮助各个城市解决大气污染的科技人才短缺、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

      2017年开始,攻关项目启动以来,生态环境部向“2+26”城市派驻了28个专家组,协助各个城市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按照“问题识别—目标提出—减排分析—方案提出—评估优化”的技术体系,帮助城市编制高时空分辨率的排放清单,组织开展PM2.5精细化的来源解析,摸清楚各个城市的污染现状,精准识别不同城市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提出符合当地污染特征、产业和能源结构的大气污染防治个性化的综合解决方案,科学精准指导地方污染防治攻坚行动。
      二是协助各城市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编制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推动建设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指挥平台,提升差异化、精细化的管控能力。
      三是带动地方大气污染防治的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科研基础能力建设等,建立健全长效决策科技支撑机制。

本文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凯发一触即发